我是吳媽,分享最真實的育兒故事場景一一個正在嘗試自己吃飯的孩子,胃口非常的好,她用小小的手,抓著小勺子,努力地將食物送進自己的嘴裡,掉出來的食物,就用另一隻手抓起來,再次送進嘴裡。動作雖笨拙卻非常可愛,他心情愉快地品嘗著每一種食物的不同味道。但場面卻是非常糟糕,孩子臉上、身上都是米粒和湯汁,頭髮上也沾了一些。
奶奶發現了:「啊呀!寶寶,怎麼吃成這個樣子啊!來來來!奶奶喂!」
被搶了飯碗和勺子的孩子,頓時嚎啕大哭起來,最後還是奶奶喂完了這頓飯,只是,孩子吃飯時東張西望,胃口似乎也沒那麼好了。
場景二孩子在玩著積木,他正在按自己腦中的藍圖,搭建自己的美麗世界:
「屋頂我要紅色的,咖啡色的好像也挺好看的」
「剛剛那塊黃色的去哪裡了?」
「這塊放這裡剛剛好」
這時~~~~
「啊呀!寶寶!你怎麼又坐到地板上了?坐回墊子上去玩,積木也別丟的到處都是!」
孩子聽到了,卻沒打算理,腦中的世界開始有點混亂,但還是繼續著。
「寶寶!聽到了沒?」媽媽怒氣沖沖的站在孩子面前。
孩子抬頭看媽媽,一臉懵,腦中的藍圖,已經沒有了,孩子對積木也頓時沒了興緻。
場景三媽媽突然發現孩子不見了,她叫了幾下,沒人理,就四處找了找。最後,媽媽發現孩子拿了一本書,正趴在床和牆壁之間的空隙地板上認真看書。
媽媽跑過去一把搶過書本:「眼睛不要啦?趴這兒看書,回你房間,坐書桌上看去!」
被打斷的孩子,氣乎乎的走開了:不看了!
孩子上小學了,老師反應孩子上課注意力不集中,小動作太多,作業拖拉。媽媽就去找老師溝通。
老師問媽媽:「你們家裡照顧孩子的人是不是很多啊?」媽媽回答說是的,老師又問:「孩子小的時候,玩玩具、做事的時候是不是經常被打斷?」媽媽回想帶孩子的這幾年,確實是如老師所說。
爺爺奶奶看孩子跪在地上玩玩具的時候,衣服沒穿好的時候,吃飯吃得到處都是的時候,都會去打斷孩子。而媽媽自己呢?在孩子寫作業時,一會兒就要去看一下,看到不對的地方就要發一頓火,讓孩子趕緊改掉,重寫,寫的不好,再重寫。
媽媽頓時恍然大悟,孩子的專註力,原來是被自己在不知不覺中擊碎的!
我們都有這樣的體驗,看著一本書的時候,被人打斷了,就很難再靜下心來繼續看書。做著一張報表的時候,被某件事打斷,繼續開始時,要重拾思路。何況孩子?
孩子並不是缺少專註力,孩子的專註力是與生俱來的,不被打擾的孩子,可以看螞蟻搬家看一個下午,玩沙子玩好幾個小時。
但孩子的注意力本來就非常容易被外界干擾,集中在某件事上的注意力被打斷後,很快又會被其他事吸引,再難重新投入。長此以往,孩子做任何事,都很難堅持下去,一碰到困難就回頭。
與其後面亡羊補牢,想盡辦法補救,不如從一開始就好好保護好孩子的專註力。
多放手,少干預孩子畫了紫色的草地,藍色的太陽?拼的小汽車不按輪子,非要按個翅膀?橡皮泥捏出來個四不像?又有什麼關係?重要的是,讓孩子獨立完成。
遊戲是孩子的遊戲,玩具是孩子的玩具,不要將自己的想法強加給孩子,怎麼玩,怎麼拼讓孩子自己做主。
玩玩具、看書的姿勢不對,可以下次調整,攤了一地的玩具可以玩好了再一起收拾。
多給孩子些耐心孩子做事情肯定比大人慢,他們要一邊摸索一邊完成,不要急於求成。穿衣服慢?就多等他一會兒,而不是拿過衣服,幾下就幫孩子穿好。收拾書包不整齊?耐心教給孩子怎麼收整齊,而不是拿過書包幫孩子收拾好。
家長多點耐心,收起那焦急的、不耐煩的催促和包辦。
允許孩子犯錯孩子自己做事,難免犯錯,鞋子穿反了?沒關係,再讓孩子穿一遍;自己吃飯打翻了飯碗?沒關係,收拾乾淨,繼續認真吃飯。
千萬要收起你的怒火,你的怒火只會講孩子的注意力拉到你的身上來,對孩子沒有絲毫幫助,並且,孩子會對自己失去信心,對不會做的事,喪失了再次嘗試的勇氣。
總之,發怒對孩子的成長沒有絲毫好處。
統一全家的做法,繞開這些坑,才能保護、培養好孩子的專註力。
孩子的專註力正在被擊碎,你和你的家人可能正在踩著這些坑
我是吳媽,分享最真實的育兒故事
場景一
一個正在嘗試自己吃飯的孩子,胃口非常的好,她用小小的手,抓著小勺子,努力地將食物送進自己的嘴裡,掉出來的食物,就用另一隻手抓起來,再次送進嘴裡。動作雖笨拙卻非常可愛,他心情愉快地品嘗著每一種食物的不同味道。但場面卻是非常糟糕,孩子臉上、身上都是米粒和湯汁,頭髮上也沾了一些。
奶奶發現了:「啊呀!寶寶,怎麼吃成這個樣子啊!來來來!奶奶喂!」
被搶了飯碗和勺子的孩子,頓時嚎啕大哭起來,最後還是奶奶喂完了這頓飯,只是,孩子吃飯時東張西望,胃口似乎也沒那麼好了。
場景二
孩子在玩著積木,他正在按自己腦中的藍圖,搭建自己的美麗世界:
「屋頂我要紅色的,咖啡色的好像也挺好看的」
「剛剛那塊黃色的去哪裡了?」
「這塊放這裡剛剛好」
這時~~~~
「啊呀!寶寶!你怎麼又坐到地板上了?坐回墊子上去玩,積木也別丟的到處都是!」
孩子聽到了,卻沒打算理,腦中的世界開始有點混亂,但還是繼續著。
「寶寶!聽到了沒?」媽媽怒氣沖沖的站在孩子面前。
孩子抬頭看媽媽,一臉懵,腦中的藍圖,已經沒有了,孩子對積木也頓時沒了興緻。
場景三
媽媽突然發現孩子不見了,她叫了幾下,沒人理,就四處找了找。最後,媽媽發現孩子拿了一本書,正趴在床和牆壁之間的空隙地板上認真看書。
媽媽跑過去一把搶過書本:「眼睛不要啦?趴這兒看書,回你房間,坐書桌上看去!」
被打斷的孩子,氣乎乎的走開了:不看了!
孩子上小學了,老師反應孩子上課注意力不集中,小動作太多,作業拖拉。媽媽就去找老師溝通。
老師問媽媽:「你們家裡照顧孩子的人是不是很多啊?」媽媽回答說是的,老師又問:「孩子小的時候,玩玩具、做事的時候是不是經常被打斷?」媽媽回想帶孩子的這幾年,確實是如老師所說。
爺爺奶奶看孩子跪在地上玩玩具的時候,衣服沒穿好的時候,吃飯吃得到處都是的時候,都會去打斷孩子。而媽媽自己呢?在孩子寫作業時,一會兒就要去看一下,看到不對的地方就要發一頓火,讓孩子趕緊改掉,重寫,寫的不好,再重寫。
媽媽頓時恍然大悟,孩子的專註力,原來是被自己在不知不覺中擊碎的!
我們都有這樣的體驗,看著一本書的時候,被人打斷了,就很難再靜下心來繼續看書。做著一張報表的時候,被某件事打斷,繼續開始時,要重拾思路。何況孩子?
孩子並不是缺少專註力,孩子的專註力是與生俱來的,不被打擾的孩子,可以看螞蟻搬家看一個下午,玩沙子玩好幾個小時。
但孩子的注意力本來就非常容易被外界干擾,集中在某件事上的注意力被打斷後,很快又會被其他事吸引,再難重新投入。長此以往,孩子做任何事,都很難堅持下去,一碰到困難就回頭。
與其後面亡羊補牢,想盡辦法補救,不如從一開始就好好保護好孩子的專註力。
多放手,少干預
孩子畫了紫色的草地,藍色的太陽?拼的小汽車不按輪子,非要按個翅膀?橡皮泥捏出來個四不像?又有什麼關係?重要的是,讓孩子獨立完成。
遊戲是孩子的遊戲,玩具是孩子的玩具,不要將自己的想法強加給孩子,怎麼玩,怎麼拼讓孩子自己做主。
玩玩具、看書的姿勢不對,可以下次調整,攤了一地的玩具可以玩好了再一起收拾。
多給孩子些耐心
孩子做事情肯定比大人慢,他們要一邊摸索一邊完成,不要急於求成。穿衣服慢?就多等他一會兒,而不是拿過衣服,幾下就幫孩子穿好。收拾書包不整齊?耐心教給孩子怎麼收整齊,而不是拿過書包幫孩子收拾好。
家長多點耐心,收起那焦急的、不耐煩的催促和包辦。
允許孩子犯錯
孩子自己做事,難免犯錯,鞋子穿反了?沒關係,再讓孩子穿一遍;自己吃飯打翻了飯碗?沒關係,收拾乾淨,繼續認真吃飯。
千萬要收起你的怒火,你的怒火只會講孩子的注意力拉到你的身上來,對孩子沒有絲毫幫助,並且,孩子會對自己失去信心,對不會做的事,喪失了再次嘗試的勇氣。
總之,發怒對孩子的成長沒有絲毫好處。
統一全家的做法,繞開這些坑,才能保護、培養好孩子的專註力。